本案为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节目2015年第三集的电视真人秀设计改装节目,主题为“夹缝中的家”;项目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上一栋被三面邻居围绕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老房子;这地块上的房子建于1911年辛亥革命之时,并于1916年完工,委托人周渊的爷爷当时以两根金条的代价购买了此宅,成为第一位购买该地块房屋的业主,也是当时第一户配置了抽水马桶的住家,周家经商卖糖果和水果并且家境富裕,周家在鼎盛时期曾经同时住过16、7口人,也因此在解放前房屋做了几次增改建以满足人口日益增加对空间的使用需求。
随着时代变迁,周家这个大家庭人口逐渐凋零,并且在失去临四川北路的店铺后,剩下四川北路后门的居住空间,周家也仅剩委托人周渊父亲和大伯共两个家庭在此居住,委托人家庭居住人口为老、中、青三代共5人,邻居为母子2人;房屋的逐渐老旧、居住面积的不足在大伯过世后,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逐渐爆发。
周渊家的住房三面墙面皆为邻居家的外墙,仅临大门的墙面为周家自建而成,而墙面宽度仅为1.8米,窗户窄小,通风、采光皆不足;两户共用的室外天井采光不足,天井从三层贯穿至一层的走道,让走道空间处于半户外状态,下雨天雨水直接洒落于室内,也间接造成室内空间蟑螂、老鼠横穿;两户之间关系紧张,但是共用一条楼梯,并穿越彼此的公共和私密空间,造成两户人家在空间使用上的困扰;房屋依靠三面邻居墙面建造而成,结构脆弱,楼板为年代久远的老木板,且木板厚度仅为1.2厘米;委托人周渊自幼患有血友病,双腿逐渐不良于行,不但日常生活很难自理,也无法外出工作,家庭重担完全落在女主人一人身上;委托人全家仅有两间卧室,小孩没有独立空间和床位,周渊的父亲为了儿子能够得到适当的休养,让床位给小孙子并长期屈身睡于衣柜之中;邻居位于一层的客厅为邻居阿姨平时看电视、休息的空间,客厅隔着阴暗狭窄和会漏水的走道,有着一扇没有采光的窗户和夹杂着厨房油烟的通风;通过狭长陡峭又蜿蜒的楼梯通往二层半的卧室为邻居阿姨和儿子的卧室。本案的设计改造千丝万缕、牵一发而动全身,16稿的设计方案里每一条铅笔线皆夹杂着周家人与建筑、家族历史、人文情怀、亲情之间的爱恨交错。
改造的开始从建筑结构加固作为开始,将房屋内老旧不堪使用的青砖墙和木楼板依次拆除,并以钢结构加固三面砖墙;将一层空间的地基垫高,除了防止雨水倒灌,抬高的地基做了防水处理避免潮湿之外,天井和屋顶的排水可直接藉由垫高的地基顺利排出室外;一层入户门一分为二,将彼此纠缠的两户空间从入口大门处即彻底切割分离;改善居住空间的物理环境,将原本只有在建筑正立面的一面微弱采光改造成四向度的采光,分别为正立面的整面玻璃墙、三层局部屋顶改为玻璃天窗,加上了天棚帘避免了白天阳光的曝晒、利用斜屋顶和平屋顶之间的缝隙产生一片采光窗,使得小孩卧室增加一处采光点、天井经过计算太阳轨迹和光照时间移位至最科学合理的采光点,使得一至三层的室内空间获得最大的自然光照,天井的移位也使得房屋产生了南北向通风对流;两户住家皆配置独立的楼梯,考虑到委托人行动不便,因此另加设一组液压电梯于委托户住宅内,方便委托人和年老的父母亲能安全上下不同楼层;感情不睦的两户在空间上被一分为二,希望这彼此的距离能产生美感,在两户之间的隔墙镶嵌了实心玻璃砖,双方透过实心玻璃砖所透出微弱的光线还是能感知对方的存在,或许在时间和距离的帮助下,能逐渐让周家两户人家重拾往日情感。
这不仅仅是一栋见证了上海历史的老房子,它还承载了周家的兴衰、悲欢离合和夹缝中求生存的意志。因此,除了在改造房屋中注入“阳光、空气、水“的设计概念以维护人在空间中生存的基本尊严之外,旧物利用成了此次设计最重要的一项挑战,将原本不堪使用的建材转换成装置、家具和记忆留存于周家,这会是链接人与建筑、人与历史、人与未来之间的对话。为了纪念此次《梦想改造家》改造节目“夹缝中的家”奇葩房型的设计,我们特别设计了三款多功能椅、一款可变家具并手工制作了十五项手工制品,希望这些设计能帮助周家从夹缝中得到光明。
多功能椅:二层周老先生多功能工作椅,老先生平时喜欢动手做些木作活和维修家里的设备,多功能工作椅除了可以提供舒适、柔软的工作座位,工作椅内嵌活动隔层可储藏小工具,下方可置放大型工具,活动椅下方设置小滚轮方便移动,并可将椅背折叠移动至餐厅作为矮凳使用。
三层周先生工作摇椅,作为男主人平时在家当SOHO族开网店或处理财务工作的椅子,设计成工作和休息两用的一张多功能椅,让患有血友病的男主人在工作时间至于太过劳累。
三层儿童多功能椅,除了可正常读书写作业,椅子下方为储物柜,作为收纳小孩的玩具和随身用品,储物柜也可单独置放于房间任何角落。
可变家具:三层小孩卧室的可变家具。结合了衣柜、书桌、书架和床铺的多功能组合可变家具,除了节约了空间,同时家具采用了国内目前品质最顶尖的五金件打造而成,小孩可轻松不费力的随时变换读书和睡眠空间,同时保障小孩在使用可变家具上的安全。
门牌: 木作门牌框。利用老木板将两户共有的周家门牌重新打造并镶嵌于两户大门之间,象征着周家人和老建筑之间的关系。
手工砖雕:手工雕刻三块老青砖,一块1911雕刻砖镶嵌于一层入户平台上,标识了建筑和周家的起源,两块2015雕刻砖分别镶嵌于两户的入口玄关地面上,标识了改造后新周家的开始。
手工老青砖盆景:利用改造过程中拆除多余的老青砖,做成青砖盆景置于老先生工作台面上,除了欣赏盆景之美,也不忘周家历史。
照片框:五幅时光走廊系列照片框。利用老木板做成的照片框镶嵌着远从老房建造时的上海老照片至房屋改造前一刻的照片,一系列的照片从古至今顺着一层空间延着楼梯和电梯的老青砖墙陈列直至三层,照片墙不只是种装饰,更多的是表达家族血脉和老房子之间的情感。
二层餐厅木雕画:利用小孩在改造前手绘对家的画,以手工雕刻老木板的方式转换成木雕画,记录改装前小孩对于家的一种记录、渴望和想象,并置于家人每天聚会和用餐的空间。
三层孩子卧室剪纸画:对于一位从没拥有自己卧室和床铺的小孩来说,小孩手绘了自己幻想的卧室场景的画,而我们以老木板做画框,以不同颜色的卡纸剪切拼贴还原小孩对卧室的画作,并将幻想的空间画作置于真实的小孩卧室之中。
夹缝中的灯系列:利用老木板加上树脂的工艺,手工制作了三款功能性灯具,在造型概念上同夹缝中的家以狭长形的木板内嵌树脂作为灯具,分别置于一至三层每个空间,故取名为“夹缝中的灯”。一层入户门铃灯,灯具中央手工雕刻出“周“字,为周宅的意思,灯具上下方各有一三角形指示标志,分别指向委托户和邻居,并分别嵌入了无线门铃,灯具置入于两户之间的H型钢中,暗示着两户皆为不可分离的周家血脉;二层周老先生工作灯,置于书架侧边,压按正面的老木板即可开关灯具,并可随时打开维修,可同时照明周老先生的工作桌和旁边的洗手台;三层委托人周先生工作灯,作为吊灯悬吊于三层,除了作为周先生的工作灯,更希望能成为巷弄夹缝中的一盏明灯,永远的高高在上,不断的发光发亮。
邻居的楼梯采用了两阶段的楼梯方式,除了减缓上下楼的压力,台阶下方设置了多个不同的收纳空间,楼梯下方的剩余空间置入了厨房;一层空间做成了一个多功能空间,可随时变换成客厅、餐厅甚至邻居阿姨的单独卧室,大量的阳光透过改造后的天井挥洒进入室内,屋内不再有潮湿昏暗的暗室;利用不规则的房屋剩余空间设置了一间淋浴房和一间卫生间,方便居住的母子两人可随时分开使用;通往二层半卧室的楼梯墙面镶嵌了实心玻璃砖,让两户之间在分家后还能藉由这无声而微弱的光线暗示着彼此的存在。